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于2021年获批设立,2022年招生。专业致力于培养非遗保护与创新设计的高层次复合型、应用型艺术人才。专业依托地方非遗资源,构建“理论+技能”课程体系,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,强化实践教学与科研平台支撑,为非遗保护事业输送专业人才。
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,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知识和非遗技艺实践能力,具备创新设计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、应用型艺术人才。毕业生既能从事非遗保护与管理工作,也能成为具有本科文化水平的新时代非遗传承人。
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,其中教授2人、副教授2人;拥有博士学位教师3名,并聘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等高水平行业导师,团队科研实力突出,教学经验丰富。
2025年,获得优秀教研室称号。
非遗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、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、非遗数字化保护等。特色课程聚焦地域文化,开设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、地方文化设计表达,并与乡村实践结合,突出应用型培养特色。
专业依托多个省级科研平台,教学团队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,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,校级各类项目12项,出版专著7部,发表三类以上论文18篇,学生在国家级、省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多项,学生作品《瓦墙秋柿》入选国家级展览:第三届全国小幅漆画展,团队教师入选2023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,并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。专业积极承办国家级传承人培训项目,研学旅游项目,并与安徽东方嘉典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,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与实践机会。
(2025年9月1日更新)